【深度观察】搜狐的命,终究逃不过这个字?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你有多久没主动搜索过"搜狐新闻"了?
这个曾与新浪、腾讯并称"门户三杰"的互联网元老,在2023年第三季度交出了营收1.45亿美元的成绩单。看似尚可的数字背后,是网易同期营收273亿元的碾压式对比,更是资本市场给出市值不足腾讯万分之一的无情估值。
当张朝阳在直播间里用物理公式解构人生时,或许我们该认真思考:手握视频、新闻、游戏、搜索四大业务线的搜狐,为何始终走不出那个致命的轮回?
一、起手王炸的时代宠儿1998年成立的搜狐,曾是中国互联网最闪耀的星。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首个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当马化腾还在为QQ用户突破百万兴奋时,搜狐邮箱已覆盖80%的网民。视频业务更是在2009年就以2.5亿月活领跑行业,比爱奇艺早诞生整整一年。
但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2013年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搜狐却执着于PC端的门户矩阵。当今日头条用算法重塑内容分发时,搜狐新闻客户端仍在坚持编辑推荐模式。这种"路径依赖"的代价,是眼睁睁看着月活用户从巅峰期的4.6亿滑落至不足1亿。
二、转型困局中的魔咒轮回近五年搜狐并非没有动作:狐友社交APP三度下架,最终沦为小众圈子的自留地;押注直播赛道却遭遇监管重锤;连最核心的新闻业务,也因算法滞后被新生代用户抛弃。更令人唏嘘的是,当B站靠《后浪》破圈、知乎用专业内容筑起护城河时,搜狐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记忆点"。
有业内人士统计,搜狐近十年尝试转型的方向多达17个,但每个项目平均存活周期不足18个月。这种"广撒网"式的战略,像极了试图用霰弹枪打移动靶的猎人——看似火力全开,实则弹药尽耗。
三、宿命论下的生机暗涌但断言搜狐已死或许为时过早。2022年张朝阳重掌帅印后,三个动作意味深长:砍掉烧钱的短视频业务,聚焦价值直播;将游戏业务分拆上市,获得近亿美元输血;最值得关注的是知识直播的持续深耕,单场《张朝阳的物理课》全网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
这让人想起诺基亚在手机业务崩盘后,凭借通信设备制造重生的故事。当"活着"成为最低纲领,或许正是放下历史包袱的最佳时机。毕竟在互联网世界,从来没有命中注定的败局,只有不肯改变的执念。
结尾互动:你看好搜狐的二次创业吗?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那些说"搜狐早该退场"的读者,不妨回忆下:20年前你用搜狐邮箱发的第一封邮件,收件人现在何处?或许这正是老牌互联网企业的独特价值——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商业逻辑,更是一代人的数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