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
情绪波动大,上一秒愤怒至极,说出各种紮人心的话,下一秒却会表现得无比脆弱,寻求安慰与支持,害怕自己被抛弃。
敏感内向,不愿跟同学来往,但内心常常感到孤独,渴望陪伴;
学习生活中感觉很压抑,常常感觉自己不像自己,对环境、周围的人都感觉很不真切;
时不时感觉生活空虚无聊,没有活着的感觉,只有在感受到身体上的痛,看到流出来的血时才能真实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父母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沟通,头疼不已。
这些孩子通常会被诊断为抑郁或双相,进行治疗,但往往会发现治疗效果不佳,孩子已经尝试了不少的治疗方案,但症状依旧,甚至因为各种副作用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这类孩子和父母都很困惑痛苦,为何自己(孩子)好不起来?而在深入探讨咨询後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并非阶段性的疾病,更多是人格层面的障碍造成了现实生活的困难。
尽管临床上对诊断青少年边缘人格有争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边缘人格特质愈发显现,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高风险行为也更为频繁。
比起回避,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呼吁要及早识别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及时介入干预,避免疾病的恶化。
所以今天,想带大家来深入了解下总是被忽视的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及行为的不稳定为特徵的心理疾病。
其核心症状包括:
认同障碍;不适切、强烈的愤怒;偏执意念;慢性的空虚感。有位孩子如此描述自己内心的世界:
我常常感觉自己是失控的,心境总是在飘忽,同学稍微说两句玩笑话,老师一有一点批评的话语,我就一下子觉得自己超级超级差劲,什麽都做不好。
我很想父母老师同学来关心我,但有时又怀疑他们只是出於客套,出於想要控制我,忍不住生气摆脸色给他们看,甚至会控制不住跟父母吵架,跟同学闹掰。
我也不想的,但是我好像控制不了我自己,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了......
不稳定是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典型特徵,急剧的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的困难常常会使得孩子精疲力竭,无力再去学习、发展自己的人生。
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格的不稳定会对学业、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青少年的边缘型人格特质:
1.情绪的剧烈波动
孩子可能会在早期发展就初显端倪,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发脾气。
父母会感觉孩子从小比较难带,有时可以跟父母很亲近,懂事听话,但也很容易哭闹。
而持续到青春期时,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可以在短时间内由大笑转为暴怒;
或突然地从亲近变得疏远,甚至是攻击身边的人。也容易出现冲动情绪和行为,如鲁莽打架、过度消费等。
这种猛烈的情绪变化往往父母难以招架,也无法忍受,亲子之间矛盾冲突频发,孩子也受到更深的伤害。
2.自我伤害或自杀
青少年BPD,通常与高自杀率相关联。他们有强烈的自伤自杀意念,经常会在情绪失控中做出一些冲动行为。
调查研究发现,相比於其他精神障碍,BPD是年轻群体自杀和自残行为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青少年的自杀意念或行为会带有威胁性,常常与外界压力刺激有关。如人际关系中的受挫经历、学业上的压力等,为了缓解和应对压力而采取的冲动行为。
很多时候,他们以身体疼痛的方式,去表达内心难以承受的痛苦,如割伤自己、撞击头部、用拳头打墙等方式。伤痕累累的躯体,往往是他们内心所经历强烈痛苦的具象化。
3.认同障碍,自我身份紊乱
青少年患者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是破碎撕裂的。
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我认同不稳定,对自己的认识通常是由外在决定的。
所以他们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的自我认识中,一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时觉得自己很糟糕失败,由此产生了两极的情绪波动。
讨厌自己,会根据不同朋友的喜好来改变自我形象,总觉得别人有更好的自我意识。
而无法确定自己的定位,要依靠各种外部身份象徵来确认自己,所以外界的波动便能让他们陷入混乱中。
例如一直喜欢的明星或偶像出现了负面信息,对他们来说便是巨大的打击;自己的穿着打扮要鲜明突出,或者是要跟同伴一样。
内在身份认同不稳定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
4.高度敏感,特别是对於被拒绝被抛弃
青少年患者们非常恐惧和回避“被抛弃”、“被拒绝”的体验。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会对於这类信号高度敏感,捕捉对方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微表情。
而一旦他们感觉到对方似乎不重视自己了,或者是感到被拒绝了,便常常会发起攻击,人际关系破裂,如立刻疏远对方,言语攻击、贬低对方。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是疏离、攻击、讨好、依赖交替或同时出现,所以与他们相处时常常会感觉他们上一秒如天使般美好,但下一秒却如同魔鬼般狂躁暴怒。
5.人际关系混乱,呈现出两极化
患者内在自我的分裂往往会投射到人际关系中,以分裂的方式,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看待关系。
有时会将关系和他人过度理想化,觉得别人太好了,是完美的关系;但一旦理想化破灭,便会极致地诋毁他人,对方极其糟糕,恨不得把人踩到尘埃里。
例如有的青少年患者在校与同学总是会发生矛盾,很少有一段稳定长久的友谊,有的会觉得同学都不好,不愿跟他们来往。
与同学相处时,表面上他们会表现得热情友好,但内心却有很多矛盾,希望对方能够接纳自己,能够包容自己;一旦对方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或拒绝,就会产生巨大的愤怒甚至愤怒的情绪。
这种不稳定的特质会导致他们难以维持一段健康良好长期的亲密关系,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都会在这样的极端态度下频发冲突。
有的青少年则会在外采取回避疏离模式,不跟同学来往,但在家里则是攻击模式,不断跟家里人发生冲突。
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极度渴望能够有一段稳定良好的关系,能够经受住他的攻击,能够看到ta内心脆弱的部分,而由於内心自我的分裂,无法形成一段稳定的关系,内在自我无法整合,外在表现为不断在推开他人,拒绝建立更深的关系,内心感到深深的孤独。
在关系里不断重覆的期待、理想破灭,内心充斥着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失望、委屈、愤怒、羞愧、痛苦。
6.长期的空虚无聊感
青少年患者们会阶段性或持续地感到空虚无聊感。这种感受与他们内在自我的不稳定、脆弱的自体有关。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常常感到烦躁不安;
想要做些什麽但似乎什麽都做不好,做什麽都不快乐,感到自己的人生空虚无聊。
同时内心强烈的情感需求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和满足,深感不被理解。
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失败的,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所以,他们会通过不断地尝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比如玩网路游戏、网恋、暴饮暴食等。
而为了缓解这种孤独和空虚,也常常会快速地和他人建立关系,但关系又很快破裂,成为又一道创伤。有的孩子对现实关系失望後,为了有人陪伴,选择在网上交友网恋而不顾安全。
7.偏执与解离
当外界压力过大时患者们也容易产生一些偏执的想法,如认为别人是故意针对自己的,同学要害自己,父母不是亲生等。
当压力解除或一段时间後,症状即缓解,那些偏执的想法会消失。
但孩子在这过程中也体验到了极具的不安全感,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深感无助也无望。
有时,他们也会失去对时间、对当下环境的感知,也就是进入了解离中。
解离是指个体的认知、情感与感受分离的心理状态,出现非真实感。感觉自己不属於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虚构的,或者感觉自己和真实世界隔着一层玻璃。
如果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以上情形中的五项以上,身边的人便要保持觉察警惕,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干预,帮助青少年整合不稳定的人格组织。
青少年BPD患者如同“断了线的孩子”,轻易被外界所影响,常常感到愤怒、沮丧、狂躁,被不确定感、无力感和绝望感所包围;他们如此飘忽不定,反覆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难以去发展自己的能力,无法适应周围环境,带来更多的挫败感和压力,更加强化了他们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存在 BPD倾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给予其温暖与陪伴,同时寻求专业帮助干预,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要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能蕞有效、甚至维一可能治癒这类疾病的重要的“窗口期”。
?
图片来源:
电影《我的忧郁青春》
电影《移魂女郎》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 ? 听说吧
听说吧心理机构,16年口碑相传
来访者遍布国内外